公共管理学院获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
单位:公共管理学院
时间:2025年09月28日 17:22 撰稿人:
浏览量:
近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5年的评审结果公示,公共管理学院3个项目拟获批立项,分别为1项规划基金项目、2项青年基金项目,研究内容涵盖低空交通、产业链韧性、耕地保护等学术领域,聚焦居民低空交通出行实现路径、创新关联与产业链韧性提升、耕地多功能供需匹配优化等重要议题。具体立项信息如下:
姓名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司红运 |
规划基金项目 |
居民低空交通出行接受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 |
胡亚男 |
青年基金项目 |
网络视角下创新关联与产业链韧性:机制与路径研究 |
张丝雨 |
青年基金项目 |
基于多源数据的耕地多功能供需匹配研究:风险识别、 驱动机制与优化策略 |
此次立项彰显了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前沿探索能力。学院将致力于锻造更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大力促进跨学科融合与协同攻关,驱动原创性研究成果的涌现,为国家重大战略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与决策参考。
202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项目负责人简介
项目名称:居民低空交通出行接受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
项目负责人:司红运

项目负责人简介: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城市与土地资源管理系副主任,入选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和哲学社会科学“111”领军人才培育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公共管理(交通、环境与AI),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8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D\F、Risk Analysis、Transport Reviews、Journal of Rural Studies、Travel Behaviour and Society、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跨学科领域高质量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项目简介: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低空交通不仅可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等领域的产业发展,而且可通过“空地交通一体化”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居民出行效率,减少空气污染和碳排放。然而,鼓励更多居民接受低空出行,实现其规模化效益和商业可持续性,在现阶段仍然是一项挑战。本课题致力于从个体行为视角系统探究居民低空交通出行的接受机理,并提出低空交通出行的助推策略与实现路径,为推动我国低空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项目名称:网络视角下创新关联与产业链韧性:机制与路径研究
项目负责人:胡亚男

项目负责人简介: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财经科学、产业经济研究、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讲《政府规制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案例分析》等课程。
项目简介:持续提升产业链韧性是确保国家经济与产业安全的关键。本课题从网络视角出发,探索创新关联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理,提出创新关联助力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可行路径,为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提供理论支撑、经验证据与决策支持。
项目名称:基于多源数据的耕地多功能供需匹配研究:风险识别、驱动机制与优化策略
项目负责人:张丝雨

项目负责人简介: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2023年6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事耕地多功能、耕地保护、农户行为等相关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担任Applied geography、Review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等期刊匿名审稿人、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期刊客座编辑。主讲《社区管理学》《社会调查方法》《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课程,参与省级教改项目1项。
项目简介: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资源,实现耕地多功能供需匹配对耕地可持续性保护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阐述宏观和微观的耕地多功能供需匹配情况,识别耕地多功能供需风险,系统揭示耕地多功能供需匹配驱动机制。模拟未来不同情景下的耕地多功能供需匹配分布情况及主体行为选择扩散规律,优化耕地多功能格局,构建耕地多功能供需协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