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工作组第三次工作研讨会在山东财经大学举行

单位:公共管理学院 时间:2025年10月29日 09:36 撰稿人: 浏览量:

2025年10月25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学科评议组主办、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工作组第三次工作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中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构建等关键议题,凝聚思想共识,谋划学科高质量发展路径。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社会保障工作组协调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龚维斌,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查玉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社会保障工作组协调人李树茁,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和荣,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席恒,中山大学教授岳经纶,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立剑等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工作组成员,以及来自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暨南大学、云南大学、海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山东女子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开幕式由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彭红枫主持。

查玉喜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表示欢迎,系统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与“一一三九”发展思路,重点阐述了学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建设、学科布局及办学空间拓展等方面的进展。他表示,山东财经大学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工作组的合作,吸收借鉴先进经验,推动学校社会保障学科高质量发展。

龚维斌指出,工作组建设历程是一条认识持续深化、使命不断清晰的进阶之路:第一次会议完成学科“筑基”,明确了“社会保障是小学科、大事业”的基本定位;第二次会议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实现“定向”使命;本次会议核心任务是推动学科从“为何建设”“为谁建设”迈向“如何高质量建设”新阶段,聚焦具体标准与实施路径。他强调,社会保障在我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加速深化等特征带来的新挑战,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必须回答好凝练研究方向、深化人才培养、推动交叉融合、强化科研组织等关键问题,推动学科健康可持续发展。

主题讨论环节由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贾海彦主持。

高和荣系统阐述了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必要性,指出当前学科建设面临五大关键问题: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融合、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包容性理论框架建立、中国话语体系形成、社会保障战略与其他国家战略协同。建议立足基础理论、核心概念、研究方法,系统构建彰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学科体系。

李树茁提出构建“两个共同体”的发展思路,即要加强工作组与社会保障学会协同,系统构建“学术共同体”;要通过推进学位点建设与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强化“学科共同体”建设。他建议从教材体系、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基础工作入手,发挥各成员单位特色优势,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

席恒重点论述了中国社会保障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强调应从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中提炼理论精髓,构建既能解释中国实践、又与国际接轨的理论体系,着力解决理论包容性、话语表达方式等问题,促进社保战略与其他国家战略融合发展。

岳经纶剖析了“事业发展与学科危机”的悖论,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应从宏观优化学科生态、中观完善课程师资、微观拓展研究领域三个层面寻求突破,将学科发展置于民生保障和治国理政大背景下,实现从单一收入保障向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领域的拓展。

王立剑分享了在康养服务与教育发展方面的探索,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特色领域的人才培养经验。同时指出,社会保障面临人口结构转型、技术革命冲击、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多重挑战。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林义从历史发展角度强调了学科重要性,指出随着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社保制度重要性日益凸显,学科发展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当前学科面临科研立项偏少、本科专业生存压力大等困境,需从战略层面予以解决。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德海分享了依托地域特色开展学科建设的经验。他表示,面对东北人口老龄化形势,东北财经大学将老龄化研究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比较研究,积极推进多学科交叉,运用数据驱动、量化分析等前沿方法,打破学科壁垒形成了研究特色。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唐珏介绍了发挥经济学优势促进学科交叉的实践。上海财经大学通过建立交叉研究平台将经济学分析方法运用于社会保障研究,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他强调,学科交叉必须坚持社会需求导向,通过重大课题凝聚多学科力量。

浙江大学教授张翔分享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他强调,要做到研究方法训练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通过定量研究方法课程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并提出强化学术研究与真实世界联系、应对社保体系重构挑战、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等议题。

与会专家围绕学科建设的多元路径展开深入交流。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武林提出,中西部高校应结合区域特点推动学科错位发展,实现学科知识向治理场景的精准嵌入和价值转化,形成“学科—区域—治理”共生共荣的新范式。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院长程镝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村社会保障研究需强化制度创新衔接。山东女子学院院长李光红分享了聚焦“一老一小”特色领域,推动学科体系在实践应用中形成示范效应的经验。

在人才培养模式迭代方面,专家一致认为社会保障人才培养要强化实践应用导向。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李连友分享了以多硕士点为支点,系统打造学科生态,推动人才培养与政策需求精准耦合的创新路径。浙江财经大学戴卫东教授从循证研究视角提出,要优化招生与就业联动机制,精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岗位适配度。

围绕学科交叉与科研突破,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汪锦军指出,要需打破学科界限,以融合思维催生新的学科增长极。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艳晴介绍了海南大学探索康养旅游等新兴领域赋能学科比较优势创新的路径。

在平台集群建设方面,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戴胜利分享了博士点申报中精准定位学科方向、强化平台协同的经验。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尹利民提出学科建设需注重系统性与整体性,通过资源整合与机制优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

本次会议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学科评议组推进社会保障学科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社会保障学科建设进入了协同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学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一条: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与“十五五”发展专家咨询会举行 下一条:山东财经大学校友会公共管理学院分会成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