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喜获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单位:公共管理学院
时间:2025年09月10日 10:28 撰稿人:
浏览量:
近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5年的评审结果公示,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拟获批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分别为1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研究内容涵盖家庭模式变迁、家庭韧性、养老照护、健康长寿红利等学术领域,聚焦“一老一小”家庭支持体系构建、县域失能老人照护服务提质、健康预期寿命价值转化等重要议题。具体立项信息如下:
姓名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闫绍华 |
一般项目 |
新三代家庭的转型策略与“老小结合” 家庭支持体系研究 |
孙敬华 |
青年项目 |
县域失能老人居家照护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于奇 |
青年项目 |
积极老龄化战略下健康预期寿命测量 与经济红利转化机制研究 |
本次立项充分展现了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扎实的科研积累与前瞻创新能力。公共管理学院将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着力提升科研原创能力与学术影响力,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2025年立项项目和项目负责人简介
项目名称:新三代家庭的转型策略与“老小结合”家庭支持体系研究
项目负责人:闫绍华

项目负责人简介: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家庭福利与社区治理。现任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MPA导师。工学学士,管理学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曾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ctoria)访学。中国人口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学会会员。已在《中国人口科学》《中国行政管理》等杂志发表CSSCI论文若干篇,其中《性别偏好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分析》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社会变迁中性别失衡在中国演化的机制分析》被《人口导报》部分转载。曾参与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国务院第六次人口普查委托项目和10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研究,获1项省部级一等奖。近年来主持研究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课题。主讲《数字社会学》《社会学》《管理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课程,参与多项教学研究、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项目,多次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及各类创新大赛获奖。
项目简介:课题研究以家庭整体主义和“老小结合”的视角,关注在多重转型的时代背景和物理、社会、网络三重空间中,新三代家庭的转型策略与家庭支持体系。新三代家庭为了实现社会流动、提升育幼和养老功能,同时容纳中年父母及其14岁以下子女、60岁以上父母三代成员。区别于“同居共财共灶”的传统三代家庭,新三代家庭围绕共同目标整合串联,居住安排灵活,隔代互动频繁,情感连接紧密。家庭转型策略是家庭面临社会竞争和新增育养负担时,展开的功能性调适行为及其结果,现实家庭常采用的包括临时共居合作育儿兼顾养老的策略、邻近居住育儿养老并重的策略等。“老小结合”家庭支持体系是国家基于家庭养老和育幼需求特征,以多元政策工具构建的有利于家庭发挥合力、协同应对育幼和养老等多重压力的政策体系。
项目名称:县域失能老人居家照护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项目负责人:孙敬华

项目负责人简介: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副研究员、山东省社会学学会理事、济南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制度、照护服务与政策、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先后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获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项目简介: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质与量存在显著的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照护资源、实现照护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县域失能老人的居家照护普遍面临照护服务供给不足、专业化水平低、政策支持碎片化以及家庭照护压力持续增大等现实困境,严重制约了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与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将从多个维度,系统分析县域失能老人居家照护中的核心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项目名称:积极老龄化战略下健康预期寿命测量与经济红利转化机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于奇

项目负责人简介: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20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人口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老龄化、人口健康与社会保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4项。在《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人口与发展》《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项目简介:传统的预期寿命指标难以有效反映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生命质量及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本项目立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与积极老龄化战略深入实施的时代背景,旨在通过构建健康预期寿命多维度测度体系,科学评估老年人群健康水平,并探索其转化为经济红利的机制路径,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释放银发经济潜能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