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MPA中心)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执著与敬业诠释大气人生——访我校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张红凤

发布时间:    浏览

  2013我校获批第5个泰山学者岗位,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红凤当选政府规制与公共政策岗位特聘教授。女性身份,年纪最轻,我校自主培养,让她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说起自主培养,张红凤这样理解:一是博士毕业后被引进我校,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至今,事业的发展是从这里起步的;二是本科就毕业于原山东经济学院,是“土生土长”的财大人。

  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

  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重量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教研科研课题以及横向课题4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

  科研成果曾获山东省社科重大成果奖、中国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余项,部分成果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依据……

  从2005年毕业至今不过八年,张红凤实现了从博士至“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的转变,这是怎样的人生飞跃?又是怎样的华丽转身?

勤勉执著,一篇论文写七年

  2011年,是张红凤来到学校的第六个年头。这之前她已在不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有的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还出版专著4部,在政府规制和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确立了较高的学术地位,并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一系列荣誉。

  这一年,她的论文《规制经济学沿革的内在逻辑及发展方向》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被学界誉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能在其上发表文章,是社会科学领域学者梦寐以求的事。张红凤发表的这篇论文从基本假设、研究范式、核心理念和规制目标四个层面挖掘了规制经济学演进的内在逻辑,发现了规制实践与理论持续互动与同构的规律;剖析了规制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并创新中国特殊制度禀赋下规制经济学的方向与坐标,从而为中国政府规制实践变革的注重有限理性、整合政府—市场—社会框架、重视社会性规制、关注公共利益最大化、完善政府调节体系等提供了创新性理论指导。

  论文发表后影响巨大,被《光明日报》等摘编介绍,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全文转载,被《改革》等核心期刊引用,真正发挥了学科前沿与学术的引领作用。该文在2013年荣获山东省社科重大成果奖,实现我校获奖水平的历史性突破。

成功的背后几多汗水,几多付出?

  谁能想到这篇论文的写作周期竟长达七年!从2004年动笔——那时她博士尚未毕业,一直到2011年正式发表。光是修改就花了四年时间。单为了最后的修订完善,她搭上了整整两个暑假!期间有好几次,沉浸在研究与思考中,不知不觉天色破晓,这才意识到时间的存在,抬头看看表,已是凌晨四五点钟。

  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倾心打磨的,又何止是一件精品、一篇有分量的论文,其中流露的还有那份对学术的执著和坚韧。

  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是张红凤学术之路走向成功的坚实后盾。

  本科就读于山东经济学院,奠定了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师从青年经济学家黄少安教授,步入经济学殿堂,认识到创新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博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师从老一辈经济学家吴易风教授,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重,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能力获得提升,研究视野得以扩展;博士毕业后来我校工作,同期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学部委员刘树成研究员,受其影响,学术研究开始转型,尝试学以致用,反哺社会。她的一系列与政府、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就是在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实现的。

  在科研方面,张红凤特别看重专注和坚持。在对学校新引进博士的岗前培训中,她介绍经验,强调学术研究一定要一以贯之:“长期关注一个研究领域,关注该领域的国内外学科前沿,凝练研究主题,捕捉创新点,在达到一定深度时向其他相关联方向拓展,形成新的主题和亮点,使得科学研究逐渐推进和深入;不跟风、坚持自己学术方向,围绕课题发表高层论文。”

  张红凤的学术之路正是如此,从博士期间选择“政府规制与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逐步深入,至今已走过十余年。从基础理论做起,到关注中国规制改革的现实问题,给政府与企业提供决策支持,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追求大气,以事业成就人

  2007年,张红凤通过竞聘成为山东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两年后又被任命为所长,直到山东财经大学成立后被任命为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一直担任部门行政领导。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部门无论大小,行政事务都很繁琐,既占时间,又耗精力。尤其是财大成立后当上公管院长一职,面对新环境、新面孔、领导班子成员年龄比她大四到七岁的实情,如何开展工作,确实有些惴惴不安。因为学校毕竟不同于政府机关,除了日常管理,教学、科研一样不能落下。作为学科带头人,还肩负着率领团队集体攻关的重任。要想在这些事情上做出成绩,必须下大力气。除了牺牲正常的休息时间,张红凤还给自己定下几条原则:

  一是科学统筹,将任务分解,各司其职,该抓的抓,该放的放。二是本着一颗公利心,做事的出发点是把学院做强做大。三是做大气的人,豁达宽容,遇事多换位思考,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

  这样一来,行政管理的效率立竿见影。担子轻了,关系顺了,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学院事业蒸蒸日上。

  高效的日常行政管理,也让张红凤有更多时间去考虑科研、学生培养、人才工程建设、学院发展等大事情。

  经过不断思考,她思路逐渐清晰:搭建学术研究平台,以科研促人才工程建设,以科研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让新来的年轻人实现从优秀博士到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转变。

  张红凤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很快建成了两个省级研究基地——山东省公共政策软科学研究基地和山东省政府规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公共管理学科综合实践中心也正在建设中,还与企业合作成立了山东济南烟草经济管理研究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临沂市、潍坊市土地资源管理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济南市社会保险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等。这些基地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功能于一体,为教师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学生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眼下,张红凤同时带领三支科研团队在攻关,分别为政府规制方向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向的,烟草行业、企业发展方向的。作为科研团队的带头人,张红凤说要有成就团队成员的胸怀,要通过精心组织,让成员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拿到国家、教育部、省等不同级别的课题;要有物质上、精神上的激励等。比如考虑团队成员评职称的需要,在发文章时就多考虑让他们为第一作者;简化过程管理,让成员更高效地投入到科研中;她还组织召开课题立项论证会,亲自操刀修改课题。

  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干事创业蔚然成风,大批青年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淬炼和成长,真真切切实现了以事业成就人、以人成就事业的理念。

  早在2011年,资深团队成员杨慧老师成功拿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2年又有四位成员拿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当年全校一共拿到1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3年又有两位成员拿到了国家社科和国家自科基金项目。面对这样的成绩,张红凤并不满足,她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团队成员里能有人拿到国务院特殊津贴,能走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张红凤说:“只要没课,不出差,我肯定会待在学院办公室里,否则我的心会不安的。”她的人、她的事业发展已与学院发展融为了一体。

  她也很享受这个过程,在学问长进的同时,做事、做人的水平也得到了历练、提高,“人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是天生就那么会做人、会做事,要不断汲取周围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完善自我,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她在微信中与朋友圈分享“养成大气的你”时说:“要做大气的人,虽然不易,也要努力为之。”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温暖如灯,照亮前方的路

  “顶天立地”是科学研究的至高境界,“顶天”就是达到学科最前沿,代表最新思想观念;“立地”是指科研要落地,切实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在张红凤看来“立地”还有另外一层深刻内涵:就是科研要为教学、为人才培养服务,科研成果最终要“落”到课堂上,让学生聆听到最新鲜的资讯、最深入的思考。

  张红凤给本科生开设《公共政策导论》、《政府规制经济》两门课,给研究生开设《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规制理论与政策》两门课,每学期约90学时的上课量。只要有课,她前一天晚上都要背课到深夜,为的是给课堂增添新内容,注入新思想。在她看来,教师上课必须要有新东西,不能一味依靠教材,因为教材稳定性强,知识更新不会那么及时。

  除了传授知识,张红凤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她所在的公共管理学院把“知识、能力、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把学生实践放在重要的位置。刚过去不久的暑假,张红凤拿出六七万元课题经费,让师生组成一支近二十人的实践队伍,参与土地基准地价更新的调研。另外,学院拿出一定的经费,支持20支大学生实践团队分赴不同地方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其中将近一半团队的调研方向直接就是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每年新生开学,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作为院长都会有个入学教育的讲话。张红凤会根据不同对象,向新生介绍学院的历史、师资队伍,学科的性质、任务及发展走势,如何做人,如何为学。她告诫研究生,不要浪费三年的青春年华,这是他们的机会成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好好珍惜,义无反顾,学有所成。

  她说她对学生的要求,其实也都是对自己的要求……

  采访过程中,张红凤特意从电脑中为我调出一个文档:字体又黑又大,占满一页纸,那是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一段话:“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儒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她说特别欣赏这样一种教与学境界,并将之视为座右铭,谨记在心。

  拳拳师长情,悠悠学子心。有这样的一盏灯在亮着,何惧前方路途遥遥!

心怀感恩,做好每个角色

  一个人承担了多少角色?院长、教授、师长、学术带头人,母亲、妻子、女儿。寻常日子,她在不同角色中穿行,力求完美。

  她是个讲究的人。即便是学院办公区域,也毫不马虎。四号教学楼三层南半区是公共管理学院办公区域,一进大厅,扑面而来的是清新儒雅气息。迎面专门设计了主席台,泰山日出的背景,周边绿植环绕,那是学院开会时用的;四周墙壁整洁如新,悬挂着中国书画作品;大厅正中还安放着乒乓球案……温馨优雅,以人为本。

  张红凤的院长办公室也颇富韵味,书桌后面墙上挂着大幅书法作品,几盆绿植点缀其间,生机盎然。办公桌上错落地摆放着几张放大了的照片,那是她与女儿的合影。有一张母女俩都笑得特别开心,她说那是带孩子去千佛山游玩时照的。

  “孩子在逐渐长大,也偶尔会带她去郊游、野炊啦等等,我不想放过一切可能跟她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尽量多陪陪她,享受童趣,享受天伦之乐。”“假期里我一般会拿出一周左右时间专门带孩子玩,当然也不舍得拿出整个假期时间。”“每天晚上八点半之前,我会陪着孩子,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九点之后我就进书房了,哄孩子睡觉就成了爸爸的专职工作……”

  她是那么看重跟家人与孩子在一起,百忙之中总付予一些时光。

  因为忙,她的家由父母在帮忙操持着,买菜、做饭……在外面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到家可能还会跟父母发发小脾气,“有时候会觉得很愧疚,父母这么大年纪了,还在不停地为我操劳……”她的眼里满是温柔与爱意。她也总在回报着父母的恩泽,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父母聊天、散步、看医生……让他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

  一袭黑裙,橘色长条丝巾,知性又不失婉约。她说也会时常去逛逛商场、做做美容,给心情放个假,调节一下。

  她执著于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感受着生活的趣味,享受着同事、朋友、亲人的关爱。当问及当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的最大感触是什么时,她说是心怀感恩,“只有懂得感恩的优秀才能实现成功梦想”。她说这份沉甸甸的荣誉,真正属于大家,属于学校,属于公管学院,属于“政府规制与公共政策”创新团队,同时也属于她的家人。她说尽管工作强度很高,但身体很不错,心态也好,正是周围的同事、朋友、亲人给予她那么多理解、宽容与厚爱,让她有精力来做那么多的事情。

  她雷厉风行、执著勤勉,带领学院、团队稳打稳扎、干事创业;她也有滋有味、有情有调地生活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着,付出着,发光发热。她用自己的专注、热情、努力创造着美好的生活;生活也丰富着她,赐予她以厚爱。

《山东财经大学》报刊记者 段春娟